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视频制作:汪婧玉 胡奇 单浩田 廉伟
围绕生态环境根本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目标,我国创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在全国划定44604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针对每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编制“一单元一策略”的差别化准入清单,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截至目前,全国省、市两级已全部发布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各地积极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领域落地应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综合决策,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涌现出强大生命力。
从识别到解决,服务国家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不同空间地域和空间尺度上表现形式和问题成因差异较大,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在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是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云南省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通过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开展空间管控、督察线索识别等工作,为流域督察现场核查、发现问题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加强沿江重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防止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长江中上游转移,是保障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
同样,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也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山东省创新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编制印发《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服务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布局,为明确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安全等重点任务提供了直接依据。同时,山东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还特别设置了黄河流域专题。在环境管控分区划定和管控措施制定等方面,明晰沿黄各市的重点问题和管控措施,进而有效支撑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于规划编制和实施。
在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中得以强化应用。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约束,严格产业疏解和承接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合理引导钢铁、石化产业向沿海集聚发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及成果应用的逐步完善,进一步加强了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支撑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服务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优化
纺织业是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近6万当地从业人员的“饭碗”,但以家庭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曾一度让长兴县面临着生产粗放分散、生产废水难纳管、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
浙江省湖州市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为契机,要求纺织园区原则选址于产业集聚的重点管控单元,结合准入要求、周边敏感目标、基础设施配套等情况合理布置集聚园区,通过确定方案把不符合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要求的散户搬迁入园,实现纺织行业有序集聚。同时,结合行业要求配套从化纤丝整理加工、纺织品制造、废丝收集处理全链条产业延伸,加强了集聚园区配套污水管网和中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和提升,开拓了家庭织机户集群化、抱团式发展新路径。
推进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重点园区向主导产业集聚,加强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协调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和环境质量底线,落实自然生态安全责任,有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和清洁生产改造。
天津市衔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科学优化产业布局。对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潘庄工业区等工业园区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建设天津市双城间绿色屏障区,调整工业集聚区用地功能、腾退企业。经初步测算,屏障区启动建设以来,森林、湿地(湖泊、河流、池塘等)、绿地面积分别增加23.5%、9.2%、22.5%,碳汇能力增长15.4%。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曾面临印染行业企业规模小、污染治理水平差、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准入清单精准研判,三明市提出推进城市建成区污染较重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并落实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污染集中深度治理、推进产业集聚和退城入园等解决措施。同步实施园区标准化改造,通过集中供热、污水统一处理、规范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实现同等产能下污染物排放下降七成,当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加强
“长江干支流1公里范围内,有一定环境风险隐患,建议企业在合规工业园区内另行选址,降低项目实施后的风险隐患。”这是重庆市某区县在组织相关部门就一拟新建年处理10万吨油基钻屑项目进行联合选址时,在重庆市“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上,立即获取到的研判结果。
不仅能够科学进行布局选址,APP内还增设“环评机构信息查询”“环评监测数据一键查”“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等功能。其中,“环评机构信息查询”模块,可为企业提供全国环评机构信息,方便企业查询、选择环评机构。“环评监测数据一键查”系统,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研发,免费为企业提供全市地表水、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数据及市级工业园区的环评监测数据,大大缩短环评报告编制时间、降低编制成本。“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为企业、环评工作者、公众提供环评咨询服务,答疑解惑。
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各地能够根据区域环境承载量、功能用途等建立“绿色标尺”,让投资者在建设项目选址心中有底,监管部门准入研判心里有数,助力企业实现环保高水平、发展高质量。
四川结合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创新提出环评预审服务。在环评文件编制初期,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介入、超前服务,组织技术力量和专家力量,充分运用四川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分析系统,对环评文件实施技术预评估,对规划和项目环境可行性进行预判,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服务保障。据统计,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通过环评预审的项目,后期环评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好评。
内蒙古自治区充分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转变区域发展思路,探索多样化“两山”转化模式。兴安盟在优先保护单元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提高生态产品产出效率,提升生态产品内在价值,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施“旅游+”战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林下经济、特色种养等产业,旅游收入从2014年的15.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7亿元,探索总结出“两山”转化的“兴安盟模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各地积极行动,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开拓进取,探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的生动实践。 |